论语八则原文全文(《论语》8则,圣贤书不厌百回读)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7-24 12:33:49    

一部《论语》,记载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事迹。圣贤书不厌百回读,随便翻阅一下都是名言警句,熟读深思子自知。

1、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一种米养百种人,有的人言而有信,有的人食言而肥,有的人就是有意无意的骗子。一个人说了什么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做了什么,他是否言行一致。曾经的圣人孔子,他的识人能力和水平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开始之时他像我们普通人一样很单纯,或者说很傻很天真,听了别人的话就相信对方。

后来见识的人多了,他就总结出了自己的人生经验,并非所有人都能够言而有信,兑换诺言,不管他是有意亦或无意的。更有甚者,有些人就是骗子,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发自个人私欲,希望从他人身上占得便宜,谋取利益。所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一个人说了什么不足于完全相信,还要看他实际上做了什么。

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不把孔子放在圣人高高在上的位置,把它看作一位普通的老师和教育家,他为什么能达到这个水平呢?因为他默默耕耘,默默地学习和积累。他对待学习从不厌倦,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并且他还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用来教育学生。有一个说法是“教是最好的学”,他水平的提升和高度也就可以想象了。

3、君子周急不继富。

君子周济有急难之人,而不是帮助那些根本不需要帮助的人。可是现实情况往往是“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这其实也是马太效应的一种演绎。那些不缺钱的公司,大把财团争相要去投资他们,至于那些真正缺钱的个人或团体,未必那么幸运了。可是做锦上添花之事,对方未必感恩和珍惜。雪中送炭者,往往能俘获对方的心。

4、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发财富贵,自然是人人都希望的。现实情况是人很难一辈子都顺风顺水,难免有时会出现困境而落于贫穷。这个时候就很容易看出一个人的修为和境界,是自怨自艾,是妄自菲薄,还是知足常乐,奋发图强。贫穷和苦乐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是个人的心态对贫穷的认知,才会生出苦与乐的心境。

5、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是内在的仁所生发出来的外用。自己想要站稳脚跟,就帮助别人也站稳脚跟;自己想要通达,也帮助别人通达。自己想要什么,推己及人。这是一种大爱,是一种菩萨道精神。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从事何种行业,如果是从事自己所喜欢的行业,那每天的工作不单纯是为了换取报酬,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交易行为,那其实不是在工作,而是在享受,是在创造。这也是最容易做出成绩的。

7、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子学问最高的目标“仁”,在众多弟子中也只有颜回能够三月不违仁,能够多个月都处在仁的境界中。至于其他弟子,则只是偶尔能够做到仁而已。

颜回不迁怒,就是不把愤怒发泄其它时间、地点、和对象之上。例如文人特别喜欢的发牢骚其实是一种迁怒;在公司受了同事的气,回家发泄在亲人身上,这是迁怒;夫妻吵架,翻旧账也是迁怒,那是把过去积压在内心中的愤怒,发泄在当下的事情。

颜回的不二过,他从不两次犯同样的错误,这真是太难了,犯过一次错误之后,他就能够发现,并且能够改正过来。对于一般的人,有些时候犯了错,还不能发现自己的错误,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更不用说改正错误了。更有甚者,明知错误,就是坚决不改。

这里讲颜回的好学,在古代好学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可以理解为后面的六个字“不迁怒,不贰过”就是对好学的诠释。所以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8、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这里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位终身学习者,五十岁以后才真正地开始去研究《易经》。他废寝忘食地研究,韦编三绝,那是何等的痴迷程度,他在《易经》上面花费不知多少的心血?那个“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老夫子形象呼之欲出了。

俗话说“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他能写出解析《易经》的十翼,那是厚积薄发的展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