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精准、高效、普惠老龄化人群关节置换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14:40:00    

“手术做完两小时就能下地,两天出院回家!”4月2日,65岁的李阿姨(化名)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完成双侧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激动的在病区里来回走了两圈。她的双膝曾因严重骨关节炎内翻畸形达10度,行走疼痛困难,而关节手术机器人的介入,让关节置换更精准,更个性化。

截至2024年,医院骨关节与运动医学中心主任医师刘宁团队已用该技术完成超250台手术。在中国60岁以上人群骨关节炎患病率超50%的当下,这场从“刀尖经验”到“人机协作”的技术革命,正为老龄化社会提供破局之钥。

从轮椅到健步如飞:一场2小时的“关节重生”

五年前,李阿姨的膝关节开始“预警”——软骨磨损、骨头摩擦的剧痛让她行走更加困难。像她这样的患者并不少见:我国约1.2亿人受骨关节炎困扰,严重者需关节置换。

手术中,刘宁团队通过机器人辅助下,不到2小时完成双侧单髁置换,无需松解软组织,术中出血更少。术后2小时,李阿姨在搀扶下迈出第一步;两天后出院时,她已能自主行走。“真不敢相信术后2小时就可以下地行走!”她笑着说。这场“重生”背后,是机器人技术对传统手术模式的颠覆——从“经验主导”到“数据驱动”,从“漫长康复”到“快速康复”。

骨科手术机器人的“精准革命”

如果说传统关节置换是“手工雕刻”,机器人手术则如同“智能建模”。在刘宁主任看来,这项技术较传统手术在于三大核心优势。误差小于1毫米的“智能之手”所代表的精确性、为骨骼定制“专属方案”的个性化优势和缩短骨科年轻医生学习曲线的优势。

刘宁表示,传统手术依赖医生的肉眼和手感,截骨角度偏差可能导致假体寿命缩短。而机器人通过三维影像重建和实时矫正,能将误差控制在1毫米、角度偏差小于1度。

据悉,每个病人骨骼差异显著,假体匹配度直接影响术后功能。刘宁介绍说,基于患者CT数据,机器人可生成个性化截骨方案,保留原生骨骼结构的同时实现假体完美贴合。机器人手术术中无需广泛松解软组织,术后疼痛降低。此外,传统关节置换要求医生积累数百例经验才能熟练操作,而机器人通过可视化导航和智能预演,将大大地缩短年轻学习曲线。“50台机器人辅助手术的效果,相当于徒手操作300台。”刘宁表示。

全链条优化:让快速康复成为常态

机器人技术的价值不止于手术台,更贯穿诊疗全流程。术前规划从“经验推测”升级为“三维预演”;术中操作实现“少出血、高匹配”;术后康复从“月”跨入“小时”。刘宁表示,通过CT影像重建,医生可提前模拟假体植入效果,精准规划截骨角度和软组织平衡方案。“就像给手术上了双保险。”与此同时,结合快速康复理念,80%的患者术后24小时内即可下地行走,住院时间缩短至3天。对于老龄患者,这不仅降低了肺炎、血栓等卧床并发症风险,更让他们重获生活尊严。“科技给了我们‘走一辈子’的底气。”李阿姨感慨道。

据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数据,随着国产机器人迭代至第三代,单台设备费用已降至2万元以下。“技术不应是少数人的特权。”刘宁主任透露,其团队3分之2的病人选择机器人关节置换,很多患者慕名而来—机器人辅助下行关节置换术。正如李阿姨所说:“能重新走路,就是最好的晚年礼物。”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张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