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省之要事”抓重点,助力经济大省挑大梁!四川省政协持续助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9 10:47:00    
3月10日,2025年四川省科技工作会议提出,要将抓好“两个100”(布局100个“从1到10”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实施100个“从10到100”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作为一项重要的牵引性工作,体系化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西部地区创新高地注入核心动能。
时隔不久,四川省科学技术厅等8部门联合发布《四川省科技企业创新积分制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到2027年完成3万家科技型企业积分评价,推动科技企业贷款余额突破6000亿元,直接融资达到500亿元。
一条条重磅消息接踵而至,让长期关注全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省政协委员们备受鼓舞。
》》助力“科技创新” 委员履职效果好
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指出:“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必须依靠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
四川在全国科技创新版图中具有重要地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关系新质生产力发展,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全局。
“过去一年,四川省科技战线大力推进前沿科技攻坚突破,涌现了一批有行业影响力、产业支撑力的重大成果,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取得积极成效。”四川省政协科技委主任沈光明介绍,在中共四川省委领导下,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全面提速,德阳高端装备科技城成型起势。国家实验室永久园区建成投用,28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通过重组,4个国家创新中心持续产出重大成果。同时,大力实施6个重大科技专项,推进人工智能“一号创新工程”,启动建设“1﹢N”中试研发体系,深入实施“聚源兴川”行动,一大批重大成果在川转化。截至目前,全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2万家,规上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2万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至40.9%。
“这一亮眼成绩单的背后,也离不开广大政协委员贡献的智慧和力量。”沈光明说,自换届以来,四川省政协党组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省政协科技委精心组织相关界别委员聚焦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自立自强主线积极履职尽责。实践中,委员们以“产学研深度融合”“探索建立委员履职实践基地”为牵引,结合“同心共建现代化四川”专项行动、“有事来协商”工作和“学习新思想、践行新使命、奋进新征程”主题读书活动,创新运用“课题制﹢项目制”“科创微论坛”等机制和方法,积极助推党中央、省委关于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的系列决策部署落地落实,擦亮了“协同优化科技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创造运用”工作品牌。
》》建好“实践基地” 委员履职有活力
位于四川北部的绵阳市,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科技城,科教实力雄厚、人才资源富集、创新动能澎湃,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的国家使命、建成四川省域经济副中心的时代重任。
为深入探索新时代人民政协履职新途径,创新委员联系界别群众新载体,四川省政协科技委于2023年11月在绵阳科技城建立了“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实践基地”(以下简称实践基地),逐步将其打造成为联系界别群众的特色品牌、凝聚共识的重要阵地、收集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
如何发挥好界别特色,更好助力中国(绵阳)科技城高质量发展?
2024年3月,150余位政协委员、专家、企业家齐聚绵阳,依托实践基地开展“政协委员走进中国(绵阳)科技城”系列活动。在两天的会期内,委员、专家、企业家们走进中国(绵阳)科技城创新馆、“云上两城”、生态节能环保低碳产业技术研究院、长虹智能制造产业园、埃克森新能源(绵阳)电池产业园等地进行调研,召开项目对接洽谈会和建言献策座谈会。针对中国(绵阳)科技城存在的短板和问题,委员们结合自身专业优势,提出了夯实科技金融数字底座、大力开展建圈强链行动、对成果转化的新产品应用推广实行先行先试的扶持政策等建议。会后,省政协科技委根据委员建议整理形成的专题报告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后续相关政策的出台提供了有益参考。
据统计,自实践基地建立以来,委员们已形成多篇高质量集体和个人提案、社情民意信息、大会发言,累计报送社情民意信息21篇,《推动“生物@航天”融合发展,助力航天新技术成果转化》等85件提案提交省直部门办理。
》》提升经济发展“含新量” 委员履职有目标
今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在科技领域提出了强化基础研究投入、未来产业培育与新兴领域布局、优化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生态等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政策举措。
如何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含新量”?在今年四川省政协全会期间,来自民建界的陈朗委员站上大会讲台,就如何推进川中渝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谈起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要抓住政策窗口期,共同争取国家在川中渝西地区优先布局生成一批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支持国省科研院校、中央和省属大型企业设立分院和新型研发机构。构建“创新策源﹢成果转化”协同创新模式,鼓励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解决一批“卡脖子”难题,形成“龙头企业拉动、配套企业跟进、集群创新发展”的共生格局,尽快补齐川中渝西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较弱、高端产业和创新驱动型企业不多的短板弱项。
四川省政协常委、宜宾市政协主席谢杰聚焦制造强省建设,为将川南地区加快打造成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交提案。他认为,经过多年的潜心耕耘,川南地区在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方面已厚积成势。建议加大力度支持在川南地区建设全球一流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和中国储能产业新高地,加快打造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推进生物基纤维、高性能纤维纺织产业、晶硅光伏产业规模化绿色发展,加快打造国内领先的先进材料产业集群;发挥全国优质页岩气资源富集地优势,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能源化工产业集群;深度融入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全产业链,重点发展智能终端、新型显示等产业,加快打造成渝地区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委员们的真知灼见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相关意见已转交相关部门进行研究。
》》聚焦“省之大事” 委员履职有目标
全国两会结束后,中共四川省委随即召开常委会(扩大)会议,专题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意见。会议提出,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重要要求,聚焦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大做强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推动工业兴省、制造强省建设取得新成效。
次日,在四川省政协党组(扩大)会议上,省政协主席田向利就如何更好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科技强省战略目标作出安排部署:要在建强用好高能级创新平台、推进科技产业高水平融合、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营造高品质创新生态等方面深调研、建真言、谋良策。
记者从刚刚结束的四川省政协科技委员会全体会议上获悉,今年,省政协将围绕“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培育壮大民营科技领军企业”“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等重点课题展开调研协商。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来自科技界的委员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大家纷纷表示,将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省委关于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的系列决策部署,积极主动参与到“同心共建现代化四川”专项行动中,聚焦“省之要事”,广泛深入调研,务实议政建言,为助力经济大省挑大梁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

记者:韩冬

编辑:莫愁

审核:李木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