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31日,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甲秀展览馆正式对外开放。展览馆位于甲秀楼旁的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科辅楼4楼,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是以黔学为主题的中小型展览馆。

展陈根据贵州历史文化名人、地方志、少数民族文化等贵州地域历史文化亮点,分为六个展区,通过青铜器物、历代书画等实物与图文相结合的方式,展示贵州历史文化的发展概貌。



“黔学两大任务,一个是研究,一是个宣传,做这个精品馆的目的就是让大家有机会走进黔学。”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贵州省黔学研究院执行副院长赵青介绍,甲秀展览馆由贵州省社科院牵头,贵州省黔学研究院、图书信息中心、黔学重点学科课题组共同策展,集中展示黔学研究成果。
赵青表示,这两年贵州“四大文化工程”的研究成果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力,关于贵州的历史研究和当代研究出版的著作达到了1000部以上,总字数达到了1亿字,这些成果为甲秀展览馆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今年,贵州省黔学研究院继续发布了33项新课题,希望通过黔学的进步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贵州、认识贵州。

开馆当日,以“黔学的使命”为主题的“甲秀月谈”学术沙龙同步举行,70多位学者结合当前热点,围绕黔学研究的价值和方向展开交流。
四位主讲嘉宾——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原馆长顾久教授、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张新民教授、《贵州社会科学》执行主编黄旭东研究员、贵州省黔学研究院执行副院长赵青研究员——分别以《我心目中的黔学 认识脚下这片土地的意义》《国家视野中的地方与地方视野中的国家》《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黔学》《汇集贵州知识 链接贵州与世界》为题作主旨发言,现场气氛热烈,青年学者积极参与交流分享。

顾久在发言中表示,怎么去看贵州,传统的中国大一统视角直到今天依然重要,但是应不应该有第二个角度值得思考。有外国学者在研究中国生态成果时认为,贵州是地球的一个样本点,我们完全可以立足于全球来看贵州的发展。
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馆员王晓佳认为,“村超”或者“村BA”是贵州多民族共生共荣的一种活态化展现,希望通过黔学扎实的学术积累,更好地形成贵州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黄朝椿在主持时说,黔学的研究实际上涉及三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这是一种文化自觉,是作为贵州人、贵州文化人的使命;第二,是什么?黔学的概念可以不急于回答,要通过不断的积累,等有了成果,这个问题也许就能迎刃而解;第三,做什么?要坚持长期主义,从现在做起,逐步推动构建具有贵州风格、贵州特色、贵州气派的地方学术知识谱系。
记者: 卓越 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