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恽寿平 牡丹
恽寿平是明末清初著名的书画家,他开创了没骨花卉画的独特画风,是常州画派的开山祖师。

清 恽寿平 牡丹
“没骨”写生花卉画法,作为中国花鸟传统画法之一,湮没了几百年,恽寿平大胆进行挖掘,“斟酌古今,以北宋徐崇嗣为宗,一洗时习,独开生面”,创造性地恢复和发扬了“没骨”写生花卉的传统,给花鸟画坛注入了新的生机,使得“勾花点叶”派末流为之一扫,赢得了众多的追随者。

清 恽寿平 牡丹

清 恽寿平 牡丹

清 恽寿平 牡丹

清 恽寿平 牡丹
此幅画三种颜色的牡丹三枝,或正或侧,俯仰掩映,曲尽其态。利用赋色的浓淡、明暗表现花瓣丰富的层次变化,而花叶之翻转向背、枝节细微部份都仔细交待,毫无松散之处。全图设色明丽鲜艳,于光辉灿烂中,别有一种清澄明朗、高雅脱俗之神韵。

清 恽寿平 牡丹(局部)

清 恽寿平 牡丹(局部)

清 恽寿平 牡丹(局部)
恽南田的花鸟画以似求不似,画风清新雅丽。他的画法是一种“点花粉笔点脂,点后复以染笔足之”的体貌。它融工笔与写意之精华为一体,既有工笔画形态逼真,更具写意画的传神。
附:没骨牡丹画法

没骨法牡丹,即所谓画牡丹的花叶、枝干,看不到勾勒的线条,是在工笔勾勒的基础上衍化出来的,注重用色彩渲染,追求栩栩如生的效果,学习没骨牡丹,可分几个步骤,由易到难:
- 一是淡墨勾勒渲染法。初学者可先采取用极淡的墨色,在画面上勾勒出牡丹的线条,然后用色分染。由于突出颜色的深淡变化,最后使线条淹没在颜色之中,当作品完成后,便不见勾勒的笔痕。
- 二是稿本衬底渲染法。以白描牡丹作为稿本,衬在熟宣或绢的下面,然后根据花、叶、枝的结构,进行逐一渲染。
- 三是简略示意渲染法。对于结构比较简单的牡丹,画得熟练之后,可以在非常简单的画稿衬示一,进行渲染成形。采用这样的方法,往往能取得更为生动活泼、意趣盎然的效果。
没骨牡丹渲染的方法有分染法、碰染法、点粉法、点染法等。
叶片没骨洗染法:
1.先用淡汁绿画出叶片的反叶,用深汁绿画出叶的正面,如反叶的颜色未干,正面叶上色时可留出水路,以免相互渗入;
2.用清水笔洗染叶的中间,在注入清水的同时用笔吸水份,这样叶的中间部分的颜色逐渐淡化,形成立体感;
3.待干后,勾勒出叶的筋脉。

叶片没骨点染法:
1.先用淡汁绿画出叶的反面;
2.然后根据前后叶片的层次和浓淡变化,用不同的颜色,由前及后,由淡及深逐一画出,叶片与叶片之间留出水路;
3.勾勒出叶的筋脉。

枝干分染法:
1.先用赭墨勾勒出枝干的轮廓;
2.然后用清水笔晕化;
3.为避免颜色干涸,可逐段处理,同时调整颜色的深淡。

枝干碰染法:
1.用深淡不同的墨色断断续续地勾画出枝干;
2.可分别用赭石、石青、石绿等,乘湿将所需的颜色点入其间,使两种不同的颜色通过碰接交融,浑然一体,就能取得淋漓明快的效果。

枝干洗染法:
1.用深淡不同的赭墨色勾画出枝干的形态;
2.用清水笔在枝干的中间进行洗染,在注入清水的同时,不断将水吸干,就能产生两边深中间淡的效果。

枝干点染法:
根据枝干色彩的实际,用笔调准颜色,在点画出形态的同时,区别出浓淡的变化。

没骨分染图例:
1.用曙红分染;
2.深入分染,以增加立体感;
3.分染出细部转折,纸背平涂白粉。花瓣之间留出水路,富有装饰性。


没骨分染图例:
1.用胭脂加曙红分染,采取间隔分染的方法,可以在颜色干后的情况下渲染,所以不需留有水路;
2.分染细部转折;
3.适度分染白粉,花的四周用汁绿烘染,纸背用白粉平涂。不留水路,这便于重瓣型牡丹的没骨渲染。


没骨勾染图例:
1.用胭脂勾染,花瓣之间留出水路;
2.乘湿用水份充足的白粉点于花瓣的高光部,白粉通过水的张力渗开,形成自然的过渡;
3.分染深部,最后点出花蕊。用点粉法渲染,具有浑朴厚重、别具一格的肌理效果。


没骨接染图例:
1.用白粉勾出花瓣边缘,乘湿用淡汁绿接染;
2.逐一分染长短花瓣;
3.用淡花青,分染花心部分,增强花朵的聚心力;最后用粉黄点出花蕊,用淡花青烘染花的四周。
碰染法,使两种颜色在未干的情况下碰接,相互交融,具有色彩典雅、浑然一体的效果。


没骨分染图例:
1.用胭脂分染;
2.深入分染,染出花瓣的细部转折;
3.在纸背,用石青色平涂,衬染使石青色在正面透映出来。


没骨分染图例:
1.用曙红分染;
2.深入分染细部转折和最深部分;
3.在纸背用藤黄加白粉不会,使粉黄色透映至纸的正面,最后用粉黄点出花蕊。
用衬染法作没骨渲染,适用于多种不同的色彩,不仅技法简便,而且色泽静和明净,特别便于初学者掌握。


- 本素材摘录自《从自然到创作 中国画牡丹技法》,汤兆基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出版。
从"没骨"到"有魂",没骨牡丹从来不是颜料堆砌,而是用笔墨演绎的生命方程式——每一道水痕都是时间的呼吸,每层晕染皆是阴阳的对话。当你掌握"三矾九染"的耐心,方能在宣纸上见证:"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中国美学真谛。
来源:国画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