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患者重症肺炎被AI误诊成普通感冒?这个“锅”,AI不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08:07:00    

近日,有读者向上海辟谣平台询问,网传“AI医生闯大祸!上海一患者被误诊肺炎险丧命”的消息是不是真的?经核查,近期有不少自媒体以“AI医生”为主角造谣,这条消息正是其中的典型。

从读者提供的信息看,自媒体在信息网站发布“AI医生将重症肺炎误诊为普通感冒”的消息称,事件发生在4月5日,为了增强可信度,还表示“4月6日,澎湃新闻独家披露事件细节”。经核查,包括4月6日在内,澎湃新闻近期没有报道过任何“AI医生误诊”的消息。

自媒体的消息中还有很多漏洞。例如,消息本身不完整,行文更像是提供给大模型的编造提纲,只有关键词,没有阐述。

假消息看似有细节,但没有具体阐述,更像是提供给大模型的编造提纲。

而且,这些细节站不住脚。

比如,消息提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呼吸科主任张伟采访实录”,经核查,华山医院呼吸科主任不是张伟,而且没有名叫张伟的医生。

消息还援引“4月7日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观点,但消息发布时间是4月7日下午,此时国家卫健委所有官方信息发布渠道都没有新闻发布会内容,最近一场新闻发布会实际在4月3日举行,主题为“介绍时令节气与健康(清明)有关情况”,不涉及AI诊疗。

种种迹象显示,这条消息是“谣言半成品”:自媒体捏造了事件,撰写了要求大模型虚构的细节;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最终公开发布的不是完整的谣言,而是谣言提纲。

进一步调查更是发现,这条消息背后是一批以“AI医生”为主角的谣言。在这些谣言中,“AI医生”已经闯了很多祸,除了误诊,还有致人死亡的“案例”。有的发生在上海,受害人家属获赔127万元,有的发生在北京,受害人家属获赔1.2亿元。经核查,它们也都是虚构的。

比如,自媒体称“2025年上半年全国AI误诊案例已经达到417起”,还说由权威机构统计;但现在才4月,没到“今年上半年”这一统计节点,权威机构也没有发布过类似的数据。还有自媒体称索赔案例是“全国首例AI诊疗误诊司法判决”,可压根就没有对应的法律文书。

自媒体所称的“AI诊疗误诊司法判决”无法找到对应的法律文书。

比较这些谣言还能发现,它们遵循相同的套路——既利用公众对医疗服务的关注,又利用公众对AI技术在医疗领域应用的不了解,编造故事,并加入“官方媒体报道”“权威机构统计”“行业专家分析”等细节,以获取信任。这些谣言往往充满戏剧性,制造矛盾,放大焦虑,以便推动网友扩散,帮助造谣者获得点击量和关注度。

其实,识别这类谣言并不难,因为造谣者捏造细节的做法好比“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只要稍稍核查,就会发现,绝大多数细节都是子虚乌有的。

所以,网友不要轻信“AI医生误诊”消息,而应客观看待“AI+医疗”。

一方面,随着AI技术的普及,“AI+医疗”是必然趋势。去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涵盖了医疗服务管理、基层公卫服务、健康产业发展和医学教学科研4大类84种具体场景,力求全方位发挥AI的优势。

但要注意的是,在这些场景中,AI发挥的都是辅助作用,包括一些官方媒体报道的“AI医院”,指的也是AI辅助诊疗技术的落地。例如,AI技术可以快速分析人体健康大数据,形成个性化的智能健康评估结果;AI可以更精准地比对CT影像,实现快捷的病例搜索等。

可见,“辅助”是AI医疗的一个关键词,包括辅助诊断、辅助决策、辅助治疗、辅助规划手术等;在医疗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仍旧是医生。

另一方面,对于AI医疗,国家和相关医疗机构态度始终明确:不允许AI取代医生进行诊疗或处方。国家卫生健康委在2022年发布的《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中,对接诊、开方流程均进行了规定:其他人员、人工智能软件等不得冒用、替代医师本人提供诊疗服务;处方应由接诊医师本人开具,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

可以说,医生或医院用“AI诊疗”“AI开方”是严禁行为,病患及家属若发现类似现象,可以向主管部门举报。其实,在实际生活中,公众更要避免的是在身体不适时,通过大模型问诊或参考社交平台“白大褂”介绍后自行判断病症,从而延误治疗。

来源:上海网络辟谣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林传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