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街小巷和城市窗口一些环境痛点依旧存在 “脖后灰”还得洗 “脸面”仍需净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08:15:00    

罗斯福广场后身的广平街楼院内杂物垃圾随意堆积。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张达 摄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卫巍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区环境治理成为各地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焕发城市活力的重要抓手。2024年3月,大连日报“民声·民生”专栏刊发《城市“脸面”该洗得洗》《部分城乡接合部还有“脖后灰”》等稿件,分别聚焦我市火车站机场等“城市窗口”、城乡接合部、背街小巷的市容市貌问题。一年多过去了,这些问题解决得如何?记者进行了回访。

部分问题已被整治

4月10日,记者来到此前报道过的甘井子区辛寨子街道西街平房区。昔日这一区域电线、网线私搭乱设,一片凌乱。如今这些现象得到了有效治理,部分住户门前随意堆放的旧家具、木材、水缸等已经消失不见;区域内集中设置了垃圾投放箱,居民随意丢弃垃圾的现象得到杜绝。

记者从辛寨子街道办事处及大辛寨子社区相关部门采访获悉,去年以来,辛寨子街道累计投入机械车辆700余台次,动员1600余人次,针对市容环境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西街平房区更换和新增分类垃圾投放箱30组90余个,消灭垃圾死角11处,累计清理清运垃圾5车;协调电力单位、通信运营商、有线电视及网络运营商对平房区线缆进行规范整理;整修破损路面,较好地提升了平房区市容环境整体面貌。

在南关岭街道姚家工业区记者看到,当初垃圾遍地、杂物乱堆乱放的场景已经不见了。502路公交车姚家客运站附近的姚北路道路坑洼部分已经得到了修复,标识标线重新进行了施画,周边墙体也被粉刷一新。

“卫生死角”仍需清理

与上述整改区域相比,城区范围内一些常年存在的卫生死角仍需尽快清理。比如沙河口区罗斯福广场后身的一片区域。记者在光华街和广平街交会处看到,一些建筑垃圾被随意堆放在垃圾桶旁边,部分楼院内杂物乱扔乱放,废弃沙发、床垫、自行车、铁皮柜子、破损桌子椅子到处可见。居民张女士告诉记者,这些垃圾对周边环境卫生影响特别大。“附近有不少租户,一些做生意的摊贩将餐车停在单元楼外,有的推车很久都没有移动过,上边全是灰尘,影响通行。”她希望有关部门能加强清理,保持道路安全通畅。

此外,此处部分方砖路面破损严重,甚至还有地面凹陷。沙河口区昌平街81号、83号和广平街25-35等楼院外的马路上,车辆随意停放,造成通行困难。路边还有商家堆放的各种杂物,用来充当挡车桩。西岗区通江街1号楼院周边也存在类似问题,旧家具、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随意堆放。

“城市窗口”亟待擦亮

作为部分外来游客抵连后的“第一站”,大连站无疑是展现城市风貌的窗口。此前记者暗访时发现,这一“城市窗口”还存在很多卫生死角。时隔一年,问题还未解决。在大连站南广场的公交枢纽站,记者看到这里的路面多处破损,坑槽积水随处可见,部分方砖缺失、损毁。还有的马葫芦井盖已经沉降,造成了安全隐患。

此外,大连站附近乱停车现象依旧凸显,多辆接送旅客的私家车停在渤海明珠酒店停车场出入口的位置,有的甚至直接停在了人行横道上,行人只能在车辆的缝隙中间穿行。

■短评

市容环境治理是一场“马拉松”

万恒

市容环境是城市文明的镜子。我市个别区域市容环境“旧疾未愈,新病又生”的现象说明要根除市容环境顽疾,必须以恒心构建长效机制,方能实现从“治标”到“治本”的跨越。

从记者的回访情况看,不少曾经脏乱差的“城边子”区域,经过大力整治,面貌已经焕然一新。这些成功案例证明只要投入足够的资源与决心,市容“痛点”并非不可治愈。然而,个别商业区“繁华背后”垃圾堆积,“城市门面”细节堪忧,也暴露出这些区域或缺乏持续监管,或权责模糊管理缺位,从而陷入“整治—反弹—再整治”的负向循环。

市容环境问题确易反复。尤其像私搭乱建、乱停乱放等行为,往往与市民习惯、利益博弈相关,仅靠突击清理难以根治。如果治理仅停留在“表面清扫”,而忽视与民生需求的衔接,问题很难根治。破解之道,是拿出恒心建立长效治理机制,首先要明确责任主体,打破“九龙治水”困局;此外治理措施还需多做人性化考量,如为流动摊贩规划经营区,为老旧小区增置垃圾箱,以疏堵结合取代简单驱逐等。

市容环境治理是一场“马拉松”。阵风式整改或许能换来一时光鲜,但唯有以“钉钉子精神”不断深化治理机制,才能真正擦亮“窗口”,治愈“痛点”,让整洁市容从“整治成果”转变为“生活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