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后的《婚姻登记条例》日前公布,自2025年5月10日起施行。《条例》修订的主要内容一是增加婚姻家庭服务工作内容,二是实行婚姻登记“全国通办”,三是优化婚姻登记服务。根据《条例》规定,办理结婚、离婚登记都无需再出示户口簿。(4月10日央视新闻)

办理结婚、离婚登记是人生大事。过去,受多种客观条件限制,男女双方需要携带户口簿、身份证,共同到一方当事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登记。这不仅需要耗费时间、精力、交通成本,而且,某些当事人还因为彩礼等问题,户口簿被家人藏匿而影响到婚姻登记和幸福。
修改后的《条例》,显然降低了男女双方的婚姻登记负担或者成本。比如从此可以就近选择婚姻登记,不用来回奔波,可节省相关成本;婚姻登记不再需要户口簿,也能防止婚姻自由被人为干预。可以说,这是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为民减负的又一善举,可望带来多种“社会效益”。
比如,可助社会永葆开放活力。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数据,目前全国农民工约有3亿人,每年还在增长中,2024年比上一年增加220万人。这是我国日益开放的缩影、充满活力的表现,今后降低了这一庞大群体的婚姻登记负担,等于为“活力中国”注入了更多积极因素,让社会更有活力。
又如,有望提升结婚率、生育率。受社会观念多元化等因素影响,近些年来,平均结婚年龄一再延后,这既影响家庭的完整性和幸福指数,也会影响我国优化人口结构大计。因为晚婚增多会影响适龄人口最佳生育期进而拖累生育率。为婚姻登记减负有助于早婚早育。
再如,可提升婚姻登记效率并降低服务成本。对婚姻登记机构而言,过去不仅核验男女双方户口簿需要时间,而且核验其他信息也需要时间。如今婚姻登记“全国通办”、不再需要户口簿,就能为婚姻登记机构节省时间和成本。而且完善全国婚姻基础信息库后,还能防止“被结婚”等情况。
还值得注意的是,《条例》第五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综合性婚姻家庭服务指导工作和婚姻家庭辅导服务体系建设,治理高额彩礼问题,倡导文明婚俗,促进家庭和谐,引导树立正确的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显然,这是汲取高价彩礼等教训,通过强化政府责任进行治理。
尽管《条例》为婚姻登记减负等,可带来多种社会效益,但各地在《条例》基础上,还应该因地因时完善婚姻登记服务。例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2月14日、5月20日等特殊日子进行婚姻登记,但如果恰逢周末休息,很多地方不提供婚姻登记服务,这种现象需要主动改变。
另外,婚姻登记“全国通办”后,对人口流入大省来说,可能面临婚姻登记服务压力,需要未雨绸缪。在协议离婚登记环节设置的“冷静期”既有利也有弊,如造成很多当事人不得不通过法院离婚,时间、经济成本都增加了,引发的争议在增多。相关法律规定如何兼顾不同情况,还值得研究。
古往今来,婚姻是人与人之间重要而特殊的社会关系。任何幸福婚姻都离不开当事人的正确经营,也离不开相关法律和婚姻登记机构的助力。《条例》已公布,还需严格落实并灵活应对特殊情况。技术层面也要为婚姻登记尽可能多地提供支撑,让婚姻登记服务为幸福婚姻创造良好开端。(冯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