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小时“清零”!看百吨垃圾消失背后的检察力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14:30:00    

在仁怀市五马镇,一片被垃圾“吞噬”的林地,竟在短短48小时内重获新生。这不是魔术,而是一场由检察机关主导、多方参与的“生态保卫战”。这场行动不仅刷新了公益诉讼的速度纪录,更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检察为民”的力度与温度。这场“垃圾清零”行动的背后,是仁怀市人民检察院依托“益心为公”志愿者平台,创新“简案快办”机制跑出的公益保护“加速度”。

“天网”发威:一条线索触发快速响应

3月19日下午,一条来自“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的线索打破了平静——志愿者发现仁怀市五马镇大坝村路段有人违规拆除公路护栏,倾倒大量建筑和生活垃圾,周边500平米的林地遭到破坏。仁怀市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团队闻讯而动,次日便派出检察官赶赴现场。无人机航拍、勘验取证同步展开,证据迅速锁定:村民王某某为图便利,擅自倾倒混合垃圾约150吨,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当日,该院果断立案,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垃圾清零”行动就此启动。

“从线索发现到立案仅用24小时,‘益心为公’平台的志愿者就像我们的‘千里眼’。”办案检察官感慨道。目前,该平台已招募50名志愿者,覆盖各乡镇各行业,累计提报线索100余条,成案率超60%,成为公益诉讼的“神经末梢”。

迅速整改:“简案快办”释放检察效能

3月21日,检察官研判认为此案事实清楚、整改可行,立即启动“简案快办”机制。没有冗长的文书往来,取而代之的是一场“现场磋商会”——检察官与职能部门面对面敲定方案,要求15天内完成整改。次日,第三方施工队火速进场,垃圾清运、补植复绿、护栏修复同步推进;更长远的是,当地规划新建垃圾中转站,从源头解决乱倾倒问题。

“过去这类案件整改周期至少一个月,现在按照‘3日初查、7日磋商、15日整改’的标准流程,效率提升70%。”检察官介绍。自推行“简案快办”机制以来,仁怀市60%的公益诉讼案件通过磋商实现诉前解决,生态环境类案件整改周期大幅缩短,司法资源得以高效释放。

“检察+志愿者”:让公益保护可持续

整改不是终点,如何确保长效?3月26日,检察官邀请提报线索的志愿者重返现场,参与“跟进调查”。亲眼见证垃圾山变绿地,志愿者竖起大拇指:“检察院动真格,我们提报线索更有动力了!”这种“双重监督”模式,正是仁怀市检察院构建的“1+3+N”公益诉讼体系的缩影——以志愿者平台为枢纽,繁简分流、快速办理、效果评估三项机制协同发力,推动公益保护从“单打独斗”走向“社会共治”。

记者手记:小案件里有大民生

48小时“清零”百吨垃圾,不仅是一次环境危机的快速化解,更展现了公益诉讼检察的为民初心。从志愿者“一键提报”到检察官“现场办公”,从“简案快办”到“长效跟踪”,每一个环节都在诠释“公共利益无小事”。正如仁怀市人民检察院所实践的:守护绿水青山,既需要法治的“刚性”,也需要社会参与的“柔性”,唯有如此,公益保护才能真正跑出“加速度”。



记者:陈义鹏 通讯员:周万念 范佳君 余佳

编辑:王芮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