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球“侠女”闯职场——退役运动员转型观察之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10:57:00    

新华社天津4月4日电 题:排球“侠女”闯职场——退役运动员转型观察之二

新华社记者张泽伟 宋瑞

排球运动员李莹并没有大红大紫过,哪怕她曾入选过中国女排国家队,哪怕她曾随中国最好的女排俱乐部天津女排拿了6个联赛冠军、2个全运会冠军。

毕竟,不到1米8的身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她作为排球运动员的职业上限。

但李莹身上有两个鲜明的标签。一个是“多面手”。主攻、副攻、接应位置她都打过,技术全面、进攻多变的她,是当时天津女排的“最强辅助”。

另一个标签是“侠女”。有一年,天津女排与广东的一支球队争夺全国联赛冠军,比赛现场火药味浓,主客场球迷发生摩擦,一位球迷被推下看台仍被围住,替补席的李莹见状迅速冲了过去,推开人群为那位球迷解围。从此,“侠女”雅号不胫而走。

赛场往事已经远去。如今,李莹已经退役八年,但她生活中仍是侠肝义胆、仗义执言的“侠女”,职场中仍是能胜任多个角色的“多面手”。

2017年,29岁的李莹打算在当年的全运会结束后退役。从小就与排球打交道,如果离开排球,李莹的就业选择似乎并不多。每每焦虑或受挫时,她就告诉自己:“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虽然没有读过万卷书,但走过的路远超万里,我相信我的经历和见识,足够支撑一个未来的梦想。”

天津医科大学恰逢其时地抛来了橄榄枝,邀请李莹担任学校体育老师。李莹记得,当时学校领导问了她一个问题:学校没有高水平排球运动队,如果只是带一支普通的校队,会不会觉得难以体现自身价值?

李莹的回答让校方满意。她说:“带什么水平的队伍,要看缘分。并且,普通校队不可能永远只是普通校队的水平,一定会有提升。另外,作为学校体育老师,我更大的使命,是在全校师生中推广、普及排球,带领更多人动起来。”

顺利入职天津医科大学的李莹,首先面临的困难是如何进入教师的角色、如何带队授课。学校为李莹安排了一位“领路老师”,她从教师的职责、上课的流程学起,逐渐学会了怎么备课、如何写教案。

“从运动员转变为教师,确实难度很大。”李莹说,“但什么事情是轻而易举的呢?有困难,就去面对,就去战胜它!这是运动员的天性和职业素养。”

李莹成功了。她的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不仅把学校排球队带得“很能打”,在天津高校运动队中“异军突起”,还连续组织了多届学校内部的教职工排球联赛,校园排球氛围空前高涨。

“大学不仅给我施展的平台,也给我自由的空间,让我并不局限在校园,而去做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李莹说。

从校园到社会,李莹不断拓展自己的排球影响力。她利用自己天津市西青区排球协会会长的身份,大力推动排球运动普及和人才培养。

天津奥本排球俱乐部是天津最早的社会排球培训机构之一,也是第一家面向幼儿的排球培训机构。李莹作为该俱乐部顾问,为俱乐部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指引发展方向,倡导与众不同的培训理念和方式,将体能训练和排球技术训练紧密结合。

“我是从专业队出来的,深知基础的重要性,尤其是体能的重要,没有好的身体和体能,你的技术动作、提升空间都会受到限制。”李莹说,“在奥本俱乐部,体能训练是最基本的保障,每一节课都必须拿出一部分时间来练体能。”这一做法,不仅受到学员和家长的欢迎,其他同类型的培训机构也纷纷效仿、借鉴。

奥本俱乐部的第一批学员中,既有4岁的幼儿,又有9岁的小学生,还有年轻大学生,年龄最大的学员41岁,年龄跨度很大。李莹亲力亲为,针对不同的学员制定不同的培训方案,尤其是幼儿培训,李莹颇花了些心思。“首先,我们选择了适合幼儿的5号气排球,轻巧、有弹性;其次,在培训中设计更多的游戏内容,让幼儿在游戏、玩耍中爱上排球运动。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李莹的市场嗅觉也非常敏锐。近几年,天津大力推动“排球进校园”活动,对排球教练的需求量激增,但排球不像足球、篮球有较为完善的教练培训、认证体系,教练供给较为充足,而排球基本没有成熟的教练培训和认证体系,导致排球教练供给缺口很大。

“没有教练,‘排球进校园’活动很难进行下去。”李莹看准需求,与相关机构合作开展教练员培训,为天津培养了大量急需的排球教练。

回顾退役后的这八年,李莹从来没有离开过排球。虽然在多个岗位拥有不同的角色,但她的核心工作都是推广、普及排球,夯实中国排球运动的“塔基”。如今的李莹,又有一个新的目标,希望中国排球运动的“塔尖”上,有自己培养出来的奥运冠军。

目前,李莹与相关机构携手合作,拟推出“排球优才引进计划”,以奖金、天津市户口和学籍等奖励机制,面向全国招收排球特长生,期望通过专业化的培养环境和私人订制的输送体系,培养高水平排球人才。

“我的终极目标,是建成排球人才培养、输送的合理闭环——既广泛播种,面向大众推广普及排球,又精准浇灌,让有排球天赋的未来之星成长为奥运冠军。”李莹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