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影评 | 在潮声中重构生命的史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11:22:00    

潮新闻客户端 潮客 崇雪利

当银幕上的钱塘江潮第三次冲垮刚刚筑就的堤坝,一声“决堤了”穿透暴雨,桃源村民前仆后继、扛着沙包奔跑着守护堤坝,这部名为《潮》的电影,实则是一曲关于“堤”的赞歌。万波导演以诗意写实的手法,将萧山围垦这一地域化历史事件升华为人类与自然对话的精神寓言。那些在潮水中反复坍塌又重新矗立的堤岸,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防潮屏障,更成为镌刻在民族基因里的生存意志象征。

在溃败与重构中彰显的精神堤坝

潮与堤在影片中形成了自然意象的双重隐喻。潮水既是摧毁家园和土地的暴力化身,又是滋养生命的母体。

影片开篇长达三分钟的潮水特写镜头,以黑白灰调的水墨质感铺陈出天地不仁的苍凉,而村民筑堤的动作则成为人类试图与自然抗争的缩影。

堤坝的反复坍塌构成了影片的核心叙事动力。一次次溃堤后的绝望、然后重新开始筑堤,村民们在窄窄的木板上赤脚来回,既是对现实的妥协,也是对命运的挑衅。

导演刻意弱化“成功”的戏剧性高潮,转而以七十余次失败的累积,解构了传统英雄叙事中的功利主义逻辑。

正如钱塘江潮的周期性涨落,人类的抗争亦呈现出循环往复的宿命感,正是这种宿命中的坚持,让“失败”本身获得了悲剧性的崇高。

影像语言的地域性编码与静默美学

影片的影像风格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导演巧用传统水墨画中的留白,以低饱和度的灰蓝色调贯穿全片,潮湿的雾气笼罩村庄,芦苇荡在风中摇曳的韵律,与潮水的涌动形成视觉上的复调。

影片最后潮汐退去,沙地上留下壮观而富有生命力的“潮汐之树”,既展现了沙地人坚韧的精神世界,也为影片注入了人类学维度的文化厚度。

方言的运用同样强化了地域真实感,构成了区别于北方农耕文明的听觉标识。对于非吴语地区的观众而言,晦涩的发音与潮汐轰鸣、工具撞击、脚步踏过的声音交融成独特的听觉场域,没有过多的配乐干预,反而在静默中积蓄起更为磅礴的力量。

失败者叙事与围垦精神的当代转译

导演拒绝将围垦精神神化为“人定胜天”的凯歌,反而聚焦于个体的创伤:父母含冤而死的江平远、失去女儿的老金夫妇、终身与潮水搏斗的福伯……这些被主流叙事遗忘的“失败者群体”,共同拼贴出一部独特的生命史诗。

正如联合国粮农组织对萧山围垦的评价,影片呈现的不是征服自然的奇迹,而是人类在与自然博弈中永不停歇的重构意志——这恰是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民族神话的当代转译,在失败与重启的循环中,堤岸成为精神韧性的物质显影。

站在影像之外回望,《潮》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段关于围垦的地域记忆,更是一面映照人类生存处境的镜子。银幕中那些在潮水中反复穿梭的身影提醒着我们:生命的尊严不在于战胜自然的狂妄,而在于面对浩瀚时永不妥协的坚韧。

那些被潮水冲刷了半个世纪的堤岸,在时光中长成了高楼大厦,正如筑堤者的精神伴随着永不退潮的钱塘江,在每个观影者的心中激起持久的回响。

(作者:浙江传媒学院电视与视听艺术学院24级研究生 崇雪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