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地·校园|刘恕:论“君子三境”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11:25:00    

文/刘恕梅州市大埔县虎山中学高三(1)班

“君子”一词,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传承中频频被提起,“君子”被奉为中国人的理想人格,也是对人品修养的极高赞誉。“君子未死,人格未溃”,余秋雨也称之为中国文化没有沦丧的最终原因。那么,何为“君子”?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三点:刻苦好学、文质彬彬、弘毅笃行,可谓“君子三境”。

刻苦好学乃君子之风。

何谓好学?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行,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好学”不正是孔子本人最好的写照吗?子自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尽管年轻时便以知礼闻名于鲁,仍不辞奔波,向师襄学琴,师郯子习制,访老子问礼,甚至自七岁的项橐处学得了“虚心”……正可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对贫寒仍刻苦从师的颜回,孔子也给予了高度肯定“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知者也。”刻苦好学的君子之风,激励着代代中国人在一灯摇曳间倚寒窗奋战。

蓝喉太阳鸟 小米 摄

文质彬彬,为君子之格。

曾经,世人以儒家空有儒雅而无刚强,又“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大喊“批判”。其实,孔子指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强调的是文雅修饰与质朴实在,即“文”和“质”的兼备融合。儒家小学主授“洒扫、应对、进退”,君子六艺在“数、书、礼、乐”外,还有“射”与“御”;汉以前圣人画像均佩剑,可见,儒家君子不仅需要有出众的文采,劳动技能与英武气概即“质”也必不可少。

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的子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少时的子路不过一介鲁莽屠夫,后拜孔子受教多年。当他的主公有难,他引经据典,痛斥敌人犯上作乱,亦不失忠勇本色,无畏护主深陷重围,最后子路按照礼节系好冠带,英勇就义。文质彬彬的君子之格,指明了中华儿女内省修身的为人标准。

弘毅笃行,实君子之魂。

与屡遭误解的“文质彬彬”不同,“弘毅笃行”这柄锋利的古剑,在近代仍保持着原始且震撼人心的光芒。抗日名将孙立人即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为座右铭,伴己出生入死;“民国国父”孙中山则以其为遗训,要求写入教科书保留至今。“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唯有“弘毅笃行”,即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并笃行坚持,才能承担如此大任。

站在新时代新的伟大梦想的起点,为准备肩挑重担,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我们也应吸收曾子口中的君子之魂,弘毅笃行的君子之魂,诠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的气魄。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当一日三省吾身,愿诸君与我共努力。

(指导老师 管庆蓉)

原文载于《羊城晚报》2025年4月14日A8版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