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去冗长流程,“身后事”一次办好;强化政策保障,优化流程服务后实现费用的减免;移风易俗写进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义务帮忙共减“人情负担”……在东营,一场关于“身后事”的“减法”变革已悄然进行。它以温情为底色,用创新的服务模式、惠民的政策举措和文明的新风尚,为市民减去了“身后事”的繁琐与沉重,增添了温暖与慰藉,书写着一份暖心答卷。

流程简化,让数据替群众跑腿
前不久,钟跃(化名)的父亲因病离世。3月19日上午11时,他带着父亲的死亡证明来到东营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身后一件事”联办窗口。他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东营市“身后事”一站式联办申请单》,填完基本信息后,工作人员迅速将表单内容录入“身后事”一站式联办平台,并通过“一链系统”提报申请信息,同时在业务沟通群里@了涉及本次业务的人社、公积金、医保等部门。下午1时53分,系统后台显示审批通过,公积金三个工作日到账,人社部门涉及资金下月到账,医保个人账户一次性支取单则通过 EMS 免费快递至他手中。
而就在7年前,钟跃在给奶奶办理“身后事”时,可谓是一场“持久战”。从了解信息、准备材料、盖章,到在多个部门间来回奔波,每一个环节都消耗着家属的时间和精力。如今,“身后一件事”一站式联办服务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曾经涉及 7 部门 19 项业务,现在家属只需填一张表格,在一个窗口短短十几分钟就能办结。
“一站式”联办服务的高效便捷背后,是政府部门通过数据共享平台,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数据实时交换和共享,既满足了群众需求,又提升了满意度和获得感。

费用降免,让殡葬服务更暖心
2025年3月底,家住东营市河口街道河凯社区的小刘父亲突然病故,沉浸在悲痛中的他不得不承担起送父亲最后一程的责任,“没想到,悼念厅、花圈都免费使用,除了自己买了个300元的骨灰盒外,从接运到火化我只花了870元。”小刘的这份“意外”源于2021年河口区启动的殡葬温馨惠民工程,以“一补一免一降一规范”让群众实现了“暖心葬”。
“一补”是对遗体接运费、存放费等基本殡葬服务项目,按城乡居民每人1000元标准补贴;“一免”是全省率先实行悼念大厅等经营性服务项目免费;“一降”是降低骨灰盒等丧葬用品销售价格,实行零差率成本价销售;“一规范”是规范遗体运输车辆管理,实行票据一式三联制,杜绝乱收费。
在东营市第二殡仪馆服务大厅,从百元到千元不同价格的骨灰盒明码标价。“所有骨灰盒由厂家直供,购买时只需扫厂家的收款二维码,实现了零利率销售。”东营市第二殡仪馆馆长扈宜武介绍,现在殡仪馆提供的所有服务项目都明码标价,接运车辆工作人员当场核验里程、开具三联票据,家属还能对服务进行评价,以阳光透明的模式将监管落到实处。
自殡葬惠民工程实施以来,河口区已为1.2万户家庭减免超1200万元,文明治丧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

人情减负,让移风易俗入人心
“今天,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盖建民老人。老人年轻的时候积极投身到马家河工程、六干、七干等工程的建设中,改善了当地的水利条件……”
2025年2月1日,在汀罗镇西宋二村的一场追悼会上,党支部书记程汝锦讲述着逝者盖建民老人的生平。与哭天抢地、大操大办的传统白事不同,这场葬礼显得既温情又庄重。自 2022 年起,利津县汀罗镇发起“白事十不”移风易俗倡议,西宋二村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后将不搭设灵棚、不摆席发烟、不请差唱戏等“白事十不”纳入村规民约。
2022年7月,村民王海涛母亲离世。这场白事成为村里殡葬改革后,第一个丧礼上没有了搭台唱戏、大办流水席的,形式改成了臂间孝牌、音响哀乐、大锅菜。在红白理事会的操办下,原本四五天的丧事仅用两天,费用控制在6000元左右,较之前节省了一半。随着王海涛母亲丧事的顺利操办,“白事十不”倡议在西宋二村顺利推行。
为了让新风入人心,汀罗镇庄户剧团立足本土实际,围绕移风易俗创编了一系列接地气的文艺节目,每年开展文化惠民巡演活动。在西宋二村文化广场上,快板书《把移风易俗说给你听》、反对天价彩礼的小品《皆大欢喜》等一批节目已经是妇孺皆知。“文艺活动还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不少村民加入志愿者队伍,协助村委会开展移风易俗劝导工作。”汀罗镇社会事务办负责人郭颖表示,没有了“人情”负担,村里邻里关系也更和谐了。
又是一年清明时,西宋二村没了往昔鞭炮的喧嚣和纸钱燃烧的浓烟,取而代之的是以鲜花、鞠躬等文明方式寄托哀思。老人们在村里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幸福食堂里提供爱心餐,传统节假日各种活动和慰问……在程汝锦看来,这便是“厚养礼葬”的现实意义了。(大众新闻记者 张婧婧 曹萌萌 余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