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长寿客户端
当城市青年还在为“躺平”或“内卷”挣扎时,长寿的“90后”姑娘苟春花选择了一条更“硬核”的路——带着2万元积蓄返乡做起农机代耕服务,用机械轰鸣唤醒500亩沉睡土地。
近日,记者走进但渡镇龙寨村,近距离了解这位敢想敢干敢闯敢拼的新农人。

苦难中走出的“创业花”
1993年出生的苟春花,在14岁那年,她的母亲因病去世,留下了一个两岁不到的弟弟,家庭的重担落到了父亲一人肩上,看着父亲日渐消瘦的面庞,苟春花的心里满是愧疚与心疼。于是,她早早辍学,踏上了打工路,从此稚嫩的肩膀上扛起了挣钱补贴家用的重担。
凭着自己多年在理疗店打工的手艺,2014年,苟春花在长寿城区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理疗店,与丈夫育有一子,小家庭过着平淡的生活。可生活总是充满了变数,苟春花的第一次婚姻遭遇失败。离婚后,她并没有被生活的挫折打败,早年的经历淬炼出她超乎常人的坚韧。之后,她遇到了现任丈夫余路路,一个同样勤劳善良的男人,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回到家乡但渡镇龙寨村,开启一段新的生活。

在希望的田野上奋进
2023年,回到家乡的夫妻俩看到了家乡农业发展的新机遇,决定做起农机代耕服务,用自己的双手为家乡的土地注入新的活力。苟春花的丈夫有农机驾驶和维修技术,这也是夫妻俩打算在农村开展代耕服务的底气。但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为数不多的积蓄让轰鸣的引擎声尚未响起便“哑火”。

“当时我们手里的积蓄只有2万元,可是买一台机器就需要10万元,但是就这样放弃,我们心里很不甘心。”凭着这股破釜沉舟的劲儿,夫妻俩难为情地向做农机销售的朋友廖伟开了口。“春花两口子都是讲诚信且干实事的人,我相信他们能把这件事干成。”于是苟春花夫妻以支付少额定金的方式从朋友廖伟处购入了农机。
看着村里从前充满生机的田地变得荒凉,苟春花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她和丈夫一起找到但渡镇龙寨村党支部书记杨志彬。杨志彬与其他村干部一起,积极协助夫妻俩与本村的数百户村民进行沟通协调,最终得到了村民们的理解与支持。

截至目前,在长寿湖镇、但渡镇等地,苟春花与丈夫一共开垦了500多亩撂荒地,全部种上了水稻和玉米。看着金黄的油菜花,苟春花感慨万千:“我们的生活,也正如这片土地一样,有了新的希望。”

随着代耕服务越来越熟络,夫妻俩陆续买回旋耕机、货车、收割机、无人机等农机具,可提供的农机服务已经覆盖农业生产从耕到收的全过程、各环节,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为了节省成本、提高效率,原本对农机一窍不通的苟春花,硬是鼓足干劲考了货车驾驶证。“我媳妇能干哦,每天我们把机器运出去,都是我媳妇开车,不管陡坡还是急弯,她都不在话下。”苟春花的丈夫自豪地说道。

手握卡车方向盘驰骋公路上的苟春花,如今又向着更广阔的天空和土地发起挑战,在乡村振兴的号角中,她将目光投向了轰鸣的农机和盘旋的无人机。“看到没有,这个摇杆推上去,飞机就起飞了,放下来就是下降……”余路路正在耐心地给苟春花讲解无人机操作技术。

看着无人机平稳飞过田野,苟春花操作越来越有信心,“我相信土地从不会辜负努力的人”。
稻田里的亏欠与馈赠
代耕服务逐渐上路,工作也越来越忙碌。苟春花与丈夫每天总是早出晚归,全部心思都放在了那一亩三分地里,家里则全然顾不上。“心里觉得很亏欠娃儿。”苟春花哽咽道。
苟春花心疼儿子,但是在孩子的心里,他也同样心疼着妈妈。“妈妈总说她的工作服防水,可是我摸过好几次,袖口和衣领都是湿的……”在孩子的笔触中,妈妈也十分厉害:我的妈妈会开卡车,会用农机,妈妈的这些农机比变形金刚还厉害,长满荒草的田野不一会儿就被打理得整整齐齐……
苟春花特别喜欢到稻田间去走走,她觉得土地是很有智慧的,教会了她很多的道理。“干农业要沉下心来做,脚踏实地。农作物有自己的规律,很多事情急不来,更不能拔苗助长。”
陇亩间的水稻扎根沃土、汲养于水,在四季轮转中抽穗扬花,最终以金灿稻谷回馈天地馈赠。深谙土地厚德的苟春花,亦如这谦卑的作物般,将感恩情怀化作躬耕之实。

去年金秋时节,她带着新碾的5000斤生态大米,穿越阡陌田埂,将这份凝结着土地深情的馈赠分送至全区8个镇街敬老院,让银发长者们在稻香氤氲中品味丰收的温度。
“农业虽然是传统行业,但永远不会过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新型职业农民一定会成为最有吸引力的职业。”苟春花说,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相信自己可以大展拳脚、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