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文化共情,三峡博物馆举办特殊古琴音乐会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6 19:04:00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李晟 齐岚森

4月26日下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内琴音悠扬,一场特殊的古琴音乐会在此上演。来自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的盲童、重庆各高校的外国留学生以及本地古琴爱好者同台献艺,用琴声架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这场音乐会不仅展现了古琴艺术的独特魅力,更以音乐为纽带,传递了跨越国界与身体障碍的文化共情。

古琴爱好者登台献艺。记者 齐岚森 摄

盲童奏响《卧龙吟》:

特殊教育中的古琴传承

音乐会上,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的盲童以娴熟的指法演绎了一曲《卧龙吟》。琴声清越,指法从容,观众席中不少人眼眶湿润。

古琴音乐会上来自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的盲童演绎《卧龙吟》。记者 齐岚森 摄

学生吴浩屿在音乐会上独立完成弹唱后激动地说:“掌声让我感到温暖。虽然看不见,但坚持下来后,我找到了成就感。”

别看台上的盲童指法娴熟,他们学习古琴的过程远比常人艰难。

自2023年起,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古琴社组建专业教师团队,每周赴特殊教育中心开展公益教学。面对盲童的特殊需求,教师易文艺和团队创新采用“口传心授+触觉模仿”教学模式,将古琴的徽位、音律转化为可触摸的标记与形象化语言。

“他们只能用手触摸琴弦,用耳朵听音辨位。”易文艺感慨道。从《秋风词》到《满江红》,盲童们用指尖感知传统音乐的深邃,也让古琴成为他们与世界对话的媒介之一。

留学生演绎《长相思》:

异国服饰中的文化尊重

音乐会的另一亮点,是外国留学生身着本国传统服饰登台合奏《长相思》。越南留学生裴芳庄一袭奥黛长衫,轻拨琴弦,琴声虽偶有停顿,但姿态从容优雅。她坦言,每次上课都特意穿上越南传统服饰,“这是对中华古琴艺术的尊重,也希望两国文化能交融发芽。”

古琴音乐会上外国留学生演绎古琴合奏《长相思》。记者 齐岚森 摄

为帮助留学生理解古琴文化,博物馆古琴社调整了教学内容。授课老师邓霏霏介绍,课程以通俗易懂的历史知识、基础指法和琴曲体验为主,“既要激发兴趣,也要打开一扇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留学生们从零开始,逐步掌握《酒狂》《关雎》等曲目。

参与合奏的李倩倩,是一名从泰国来到中国重庆攻读汉语教育的留学生,也是一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爱好者。走下舞台后,李倩倩说,自己还有一个小愿望,希望学成回国后,不仅能为自己的学生们传授汉语,还能教会他们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你越走近这些传承数千年的文明,你越会领略到它真正的魅力所在。”

古琴社师生共谱华章:

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鸣

作为音乐会的主力,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古琴社师生们以精湛技艺演绎了《平沙落雁》《酒狂》等经典曲目。琴声时而激昂如瀑,时而婉转如溪,赢得阵阵掌声。古琴社自成立以来,不仅致力于传承技艺,更积极探索传统艺术的现代表达。

观众被悠扬的古琴声所吸引,用手机录下精彩的表演。记者 齐岚森 摄

“古琴不仅是乐器,更是文化符号。”古琴社负责人王翼表示,未来计划将公益教学拓展至更多特殊群体,并推动古琴与国际文化的深度互动。这场音乐会只是一个开端,古琴社希望以琴为媒,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传统艺术的包容性与生命力。

琴声渐息,余韵未绝。这场特殊的音乐会,用音符串联起盲童的坚韧、留学生的热忱与古琴传承者的匠心。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的交织中,古琴不再只是历史的回响,更成为连接心灵、传递文明的桥梁。正如裴芳庄所言:“中外文化交融的种子已然播下,只需静待花开。”

原稿点击>>传递文化共情,三峡博物馆举办特殊古琴音乐会-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