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忻高铁山西五台山段,不仅是改写交通版图的‘超级工程’,更是连接历史文脉与未来发展的纽带。”4月7日,大西铁路客专公司雄忻指挥部业务主管赵志国站在五台山隧道口,望着往来穿梭的工程车辆感慨道。

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京昆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中的雄忻高铁正穿越太行天堑,对接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未来。而在平均海拔1500米的太行山褶皱带中,115公里的山西段战线、高达93.8%的桥隧比,背后是攻坚五台山隧道、紫罗山1号隧道等超级工程的智慧与汗水。
紫罗山隧道
岩层深处的科技突围
“通了,终于贯通了!”3月3日,由中铁三局雄忻高铁山西段项目部承建的紫罗山1号隧道,经过建设者们731天的艰苦作业,终于顺利贯通。
紫罗山1号隧道全长3118.57米,最大埋深139.1米,全隧纵坡为30‰下坡,进口段落为富水黄土,施工难度极大,堪称工程建设中的“硬骨头”。面对如此复杂的地质条件,建设团队引入了一系列先进的科技手段。
“施工简直是在跳动的心脏上做显微手术。”施工队长林义说,“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利用地震波反射、地质雷达等技术,如同为岩层进行‘CT扫描’,能够精准探测到0.1毫米级的微裂缝,帮助我们提前锁定易塌方区域,有效规避了塌方隐患;智能监控量测设备则运用高精度传感器,对岩体的位移、应力、渗流等数据实时采集分析,一旦发现围岩变形或异常,立即自动预警并启动应急处置程序。”
紫罗山1号隧道总工程师李文介绍,为了应对30‰下坡这一极限坡度,建设团队采用了三维激光断面扫描设备测量隧道断面,使用智能液压仰拱栈桥、智能数字化二衬台车、智能养护台车协同作业,实现了隧道施工零缺陷、后期运营零隐患。“施工中,我们还自主创新研发了8项工装革新技术。”他说,“紫罗山1号隧道顺利贯通,再次彰显了中国高铁建设的科技实力,为后续类似工程积累了宝贵经验。”
五台山隧道
智能建造的先锋战场
“五台山隧道长14.098公里,进出口、3座斜井同步掘进。目前已突破8千米大关,完成工程量的58%。”赵志国介绍,项目建设团队对该隧道“九大作业线”设备进行智能化升级,提升了施工进度。
施工现场,各类机械化、智能化、少人化工装配置齐全。步入项目部智能指挥中心,大屏上跳动着三维数字模型。项目负责人介绍,通过技术融合,工程施工实现了中枢集成、后台系统处理与终端一线运用的快捷联动,可时刻精准把握人员、设备状态,确保人员安全和设备正常运行。
智能化设备带来了施工的质效齐升。在隧道开挖过程中,掘进设备根据地质条件自动调整掘进参数,减少对围岩的扰动;在支护作业中,设备又能够快速精准地完成锚杆、锚索安装,提高了支护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五台山隧道的建设,是一次智能化施工的探索和实践,为隧道建设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赵志国说。
五台山机场特大桥
云端架桥的精度革命
五台山机场特大桥建设同样离不开科技的力量。施工现场,跨二广高速128米连续梁处,悬臂造桥机高高耸立,犹如钢铁巨人。“这一集自动化控制与模块化设计于一体的智能化工装设备,通过高密度传感器与实时数据反馈系统,能精准调控每一节段梁体的拼装姿态与应力分布,确保建设质量。”现场负责人说。
定襄县制梁场更是科技感十足。全自动钢筋加工机器人挥动着机械臂,智能张拉系统精准作业,人工智能(AI)质检设备快速扫描检测。依托“铁路工程管理系统平台”,制梁场建立了智控中心。三维数字孪生梁场系统、运架管理系统、梁场生产系统等8个信息化管理系统高效运转,全面感知制梁场的施工生产信息,自动采集箱梁生产数据,实现了箱梁制、存、运、架等工序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赵志国表示,五台山机场特大桥的建设,充分展示了中国高铁建设在桥梁施工和制梁技术方面的领先水平,为未来高铁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来源 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