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京医院通报称,3月6日,在中国科学院窦科峰院士指导下,西京医院的医疗团队成功将基因编辑猪的肾脏植入到终末期肾病患者体内。截至目前,移植患者术后已超过30天,移植肾功能稳定,生命体征平稳,肾功能良好,符合出院要求,标志着我国在异种器官移植临床转化研究中取得里程碑式突破。
西京医院在通报中援引窦科峰院士的话说,此次突破性研究,对终末期肾病患者临床救治提供了新思路,进一步证实异种移植应用于临床的可能性和有效性,为未来临床应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撑。
4月11日,此次移植所使用的供体猪提供方、成都中科奥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登科介绍说,猪的解剖结构参数、生理代谢特征及生物化学指标与人非常相似,相较于其他潜在供体物种,猪的器官展现出优越的经济优势,其人畜共患病病原体的跨物种传播风险系数亦显著降低。上述优势特征共同奠定了猪作为异种移植最佳生物供体的基础,因而在国际学术界和医学界被普遍确立为异种器官移植研究领域的标准化模型生物。

潘登科介绍,此次针对终末期肾衰竭患者的异种肾移植突破,实为历时约15年的系统性研发与临床前试验的成果。研究团队通过持续性的技术储备与优化,构建了异种移植关键技术的完整研发链条,最终使得异种肾移植受者达到临床出院标准。
在技术路线方面,研究团队通过基因组编辑技术对供体猪进行精准遗传修饰。每个基因修饰均需经过猕猴等灵长类动物进行验证,在确认编辑基因的效果后,研究进程才会推进至下一阶段。在完成临床前研究阶段后,团队采用脑死亡受体进行了过渡性临床试验,从而为此次终末期肾病患者的异种移植临床应用奠定了医学基础。
他介绍说,本次移植采用的基因编辑供体猪经过血型验证,确保使用猪只血型为O型,同时供体猪繁育遵循严格的生物安全标准:通过无菌剖宫产术建立供体猪种群,在生物安全隔离设施内实施全封闭式饲养,用经过灭菌的食物喂养。研究团队建立了完善的病原体动态监测体系,每周科研人员都会对这些猪进行检测,确保其身上不会出现任何可能传染给人类的病原体、微生物。最后,在异种器官移植前,研究团队需执行严格的供体适配性筛选流程,通过体外实验,筛选出了适合给受体移植器官的供体。
“针对这次移植猪肾的患者情况,我们选择了一头大约12个月大的猪,由专业的运输车在确保运输过程洁净的情况下,将这头猪从四川运到陕西西安完成了移植手术。”潘登科说,异种器官移植的每一次进步,背后都是一步步不断积累经验的结果。“希望在不远的未来,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们不会再为等待器官而烦恼。”
西京医院也在通报中表示,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增终末期肾病患者约15万,仅不到5%的患者能顺利获得供体。未来,随着技术成熟和伦理完善,这项创新技术将为更多慢性肾病患者带来生命转机。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屈畅
编辑/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