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觉减退、精细动作变慢,警惕可能是帕金森病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3 07:42:00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陶稳

嗅觉减退、走路变慢、夜间睡觉大喊大叫、手抖……可能是得了帕金森病。帕金森病常被称为“震颤麻痹”,严重影响着众多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今年的主题是“人工智能助力帕金森病管理”。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梅珊珊介绍,帕金森病属于一种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随着年岁增长,人在65岁后,帕金森病发病率呈指数级上升。“年龄越大,得帕金森病的可能性越大,6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在1.7%,80岁以上则高达6%。”梅珊珊说

“有人将帕金森病称作‘不死的癌症’,原因是虽然疾病本身并不直接影响寿命,但随着身体逐渐变得僵硬,再伴随一些非运动症状的出现,则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梅珊珊说,帕金森病的实际病因尚不明确,神经系统老化;长期接触农药重金属等有毒物质;头部受过外伤,一氧化碳中毒等都对发病有所影响。此外,还有遗传因素的影响,人体携带易感基因也会增加发病率。“总之,帕金森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王开亮表示,帕金森病的常见发病前兆包括嗅觉减退、走路变慢、夜间睡觉大喊大叫、手抖、便秘、夜间翻身困难等。他还注意到,近些年,临床上帕金森病有年轻化趋势。

“一方面可能是此前老年就诊者较多,年轻患者即使有症状,也不被认为是帕金森病,因此这部分人被遗漏。近些年,随着人们对帕金森病认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年轻患者主动就诊。”王开亮说,另一方面,现在年轻人精神、心理压力大,以及受不良生活方式、环境因素、工作压力大等因素影响,诱发易感基因的表达,增加了帕金森病的患病率。

据介绍,针对帕金森病的治疗,一般分为早中晚期。“早期的帕金森患者,主要表现为手抖和运动迟缓,但通过吃药就能控制症状。3~5年的帕金森患者,会进入到中晚期,此时吃药效果越来越差,患者可能出现明显的‘开关’现象,即吃药后状态很好,药效过了状态又变差。有的患者甚至开始浑身出现扭动,也被称为异动。”王开亮说,针对中晚期患者,临床上一般推荐做脑起搏器手术,对运动症状的改善效果能达到70%~90%。

梅珊珊告诉记者,帕金森病治疗包括几个方面: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训练等。此外,还要重视家庭看护和全程管理。帕金森病属于慢性病,需要长期随访,根据不同的病情变化和生活需求来调整治疗方案。

关于如何预防帕金森病,梅珊珊直言,目前没有确切的预防手段,因为衰老是无法阻止的,但可以采取一些积极做法,让人们远离帕金森病,例如,平时可以多喝绿茶、咖啡,多做运动,以及减少有毒物质的接触等。“绿茶里的茶多酚,有抗氧化效果,能减少细胞死亡。咖啡里的咖啡因也有类似作用。而运动会激发人脑分泌更多的多巴胺。”梅珊珊解释说,此外,地中海饮食、生酮饮食等也可能对神经有一定保护作用。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得了帕金森病?梅珊珊表示,随着技术进步,已经有一些APP和小程序能实现对帕金森病进行早期的筛查和症状监测。对个人来说,如果发现自己近期精细动作变慢,例如,刷牙动作不利索、切菜速度变慢、说话声音不自觉变小、写字越写越小等要引起重视。“动作变慢”是帕金森病的最主要表现。出现这些症状后,可以先留意一段时间,如果持续几个月或半年以上,需到医院就诊。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