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0日,“不确定性下的全球化中的贸易与产业政策”学术研讨会在辽宁大学蒲河校区成功举行。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辽宁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的学者,围绕产业政策、贸易冲击等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研讨。辽宁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余淼杰教授与国际经济学一流期刊
ReviewofInternationalEconomics主编、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彼得·艾格(PeterH.Egger)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及第一阶段研讨会由辽宁大学经济学部副主任董保民教授主持。



开幕式上,余淼杰介绍了辽宁大学的整体情况及迅猛发展的良好势头,尤其是经济学学科,先后引进了国际著名经济学家RussellW.Cooper教授、全球著名华人经济学家WingThyeWoo教授以及多名国内知名优秀经济学者、海归青年博士;经济学科教师近两年在
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EconomicJournal,PNAS,
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十余篇论文;成功承办NBER等国际高级学术会议等,产出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致辞最后,他强调,针对“产业政策和贸易冲击”的研究和讨论在当下复杂国际形势背景下非常及时且重要。彼得·艾格教授在致辞中首先表达了对沈阳这座城市的喜爱以及对辽宁大学近年来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经济学科逐步强大的师资团队和丰硕的研究成果感到惊叹。随后,他表达了对当前国际贸易局势不稳定和不确定的担忧,并提出学术界针对相关贸易政策讨论的迫切性。他认为,日益严峻的国际贸易形势和贸易战冲击使得中国的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面临更高的转型需求和挑战;产业政策应更具前瞻性和应对不确定风险的韧性,更需要政府通过积极投入和支持推动持续性的创新,更需要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产业崛起转型过程中保证劳动力市场的稳定性。
报告环节,余淼杰教授以
FirmProductivityandProductQualityMismatch为题,对中国情境下“高生产率企业是否必然生产高质量产品”的传统命题提出新解。研究通过拓展经典理论模型,揭示由加工贸易带来的中国独特的“高质量—低生产率”现象,并发现中间品进口机制是加工贸易实现质量跃升的核心路径,即加工贸易企业通过政策红利获取高端中间品,但组装环节的低附加值却拉低了企业生产率指标。该研究为理解中国贸易结构特殊性及优化政策设计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来自暨南大学的李杰教授,以
RevealedComparativeAdvantageandAgriculturalLandProductivityinChina为题,提出中国存在显著的地区间土地生产率差异,这一差异与地区间作物的显性比较优势密切相关。通过采用结构化框架衡量中国各地的作物生产潜力与实际产出之间的差距,并考察其对区域间比较优势形成的影响,发现土地生产率与比较优势呈负相关;研究通过模拟中国WTO加入与出口退税取消等政策实施,系统地展示了外部冲击可能加剧或缓解不同情境下区域比较优势的异质性分布。该研究强调,理解土地生产率与区域比较优势之间的关联,对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来自北京大学的马嘉文博士,以
TradeDiversionEffectsoftheUS–
ChinaTradeWartoBeltandRoadCountries为题,指出中美贸易战导致中国对美出口大幅下降的同时,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显著上升,这体现出明显的贸易转移效应。研究从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政治信任、投资联系及文化纽带等方面入手,展现了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成效及对外贸易在受到美国关税冲击后的韧性。分析表明,从产品结构和地区分布看,贸易转移效应主要体现在处于价值链中下游位置的工业中间品,以及“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一带一路”核心国家。

下午第二阶段的研讨会由辽宁大学中国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兼金融与贸易学院副院长马湘君教授主持。

辽宁大学经济学部副主任董保民教授以Long-TermOrientation,IndustrialPolicy,andExportProductQuality为题,探讨地方政府工业政策如何影响出口产品质量,以及企业管理的长期导向在其中发挥的交互作用。研究基于2006–2015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的海关微观产品出口数据、公司的长期表现指标数据、上市公司年报内容以及通过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方法所构建的LTO指数,整合出一套新的面板数据,并将之与中国政府的“五年规划”报告结合分析,发现具有管理战略长期导向的企业更能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提升创新能力与增强产业集聚效应等方式,有效地将政策红利转化为质量升级。

北京大学刘政文助理教授以
QuantifyingExposuretoCommoditySupplyChainRisksinanOpenEconomy为题,通过构建多国多部门的一般均衡模型,衡量大宗商品供应中断对开放型经济体的影响。她指出,传统的自给率指标难以全面反映风险暴露,忽视了投入品替代性、产业间联动、贸易多样化和国内弹性等关键因素。研究通过模拟设定多个假设情景,利用结构性估计的方法识别出中国产业在特定商品—贸易伙伴维度上所面临的最大风险来源。研究强调,中国对多种关键大宗商品的进口依赖度极高,一旦某一主要供应国出现供应中断,将会显著推高商品价格、压缩消费与产出,进而影响整体经济福利。此外,低替代弹性与高集中度的大宗商品将极大加剧供应风险,而通过下调第三方关税或提供国内生产补贴的产业政策则可有效缓解冲击,并且财政成本相对可控。

复旦大学郭策博士以TradeLiberalization,
RegionalGenderWageEqualityandNon-tradableSector为题,探讨了中国贸易自由化对性别工资差异的影响,并首次关注非贸易部门在其中的缓冲作用,强调了在贸易自由化过程中,非贸易部门对女性就业的承载能力及性别平等的潜在推动力。研究利用中国城市层面的关税冲击指标,结合2002–2009年中国城市住户调查(UHS)数据、工业企业数据与关税信息,发现虽然整体上贸易自由化加剧了性别工资不平等,但因为非贸易部门女性技能密集、就业弹性大,能吸纳因贸易冲击流出的女性劳动力,所以在非贸易部门发达的城市,这一负面效应被显著缓解。

辽宁大学李安民经济研究院刘仁良助理教授以ResilientorFragile?TradeinLow-
CarbonTechnologiesamidGeopoliticalTensions为题,通过分析1994–2017年14国产品层级的面板数据,并结合地缘政治风险指数,发现在地缘政治风险上升时期,普通产品出口显著下降,但低碳技术出口不仅保持稳定,其在出口结构中的占比也有所上升,这一现象在“9·11事件”“伊拉克战争”等重大事件期间尤为显著,且此效应集中于发达经济体的能源生产与储能技术部门。他指出,尽管已有研究普遍发现地缘政治冲击会抑制整体商品贸易,但低碳技术贸易在全球减碳共识与制度安排下,展现出了不同的响应机制,甚至具有“去敏感化”的合作通道特征。此外,研究指出,应通过多元化低碳技术来源国、强化贸易豁免等国际规则机制,将地缘政治纳入气候与贸易政策设计等方式,提升绿色技术贸易体系的抗冲击能力。

与会嘉宾对各个报告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现场气氛热烈。本次研讨会的举办促进了国内顶尖学者对贸易政策、产业政策和国际贸易形势等议题的思想交流与经验分享,为研究中国如何在新的国际贸易格局中探索新的发展策略提供了思路,参会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本次研讨会由辽宁大学主办、辽宁大学中国经济研究院与
ReviewofInternationalEconomics杂志共同承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