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来,当人们跨进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门诊大厅时会在经意或不经意之间发现,有不少身着红色马甲、胸佩党微的志愿们在就诊人群中不停地穿梭,他们或搀扶着行动不便的老人走向就医科室、或在耐心解答着人们的询问、或在自助机上手把手地教着人们领取不同的单证……这些散落在医院门诊大厅的红色马甲就像一簇簇跳动的火焰,在温暖就医者的同时也构成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从2024年开始,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积极回应自治区卫生健康委提出的“积极改善就医感受,最大限度提升患者体验”的号召,针对无人陪伴的老年患者、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面临的就诊难题,医院党委推出"我是党员,我来陪您"全流程导诊志愿服务,用400多名党员筑起一个红色服务矩阵,用红色力量织就一张覆盖门诊全流程的暖心服务网并在当年被推选为“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需求驱动创新:让医疗服务更有温度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医院日均接诊量中60岁以上患者占比持续攀升。面对智能挂号机操作难、科室分布辨识难、检查流程衔接难等痛点,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党委迅速行动,在党委书记刘勇的筹划下,医院将行政后勤党员群体转化为服务先锋队,建立“党委统筹—支部负责—党员参与”三级联动机制,通过成立全流程导诊党员志愿服务队、设立门诊关爱帮扶站、开通线上线下双预约通道,实行“全天候覆盖+高峰时段加强”模式,构建起"门诊全周期、服务无断点"的支持体系。
服务场景直击:在门诊大厅,一位78岁的张大爷在志愿者白晓宇的帮助下,仅用20分钟就完成了从挂号到取药的全部流程。"以前总怕来医院,孩子不在身边,自己什么都弄不明白。现在有这些孩子帮忙,心里踏实多了。"张大爷感慨地说。
这场服务变革展现出惊人的组织动员力:400余名行政后勤党员主动请缨,经过系统培训后化身"就医向导"。他们身着红色马甲穿梭于不同的诊区,从帮助患者挂号到候诊,从检查到取药,服务触角延伸至就诊每个环节。特别设计的《工作日志》要求每位志愿者都要如实记录服务过程中的典型案例和改进建议。这种"首问负责+全程跟踪"的服务模式,让患者在陌生复杂的就医环境中有了"主心骨",确保患者诉求件件有落实。
志愿者日记摘录:"今天帮助了一位视障患者,他独自来医院复查。我全程托举着他的手臂,引导他通过触觉记忆楼层布局。当他顺利完成检查并说出'谢谢'时,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服务成效快速显现 数据见证暖心蜕变
运行首月即交出亮眼成绩单:367人次接受全流程导诊,特殊人群的就诊时长缩短了40%,患者满意度达97.6%。在跟踪的400余份服务记录中,涌现出诸多动人场景:有全程托举输液瓶护送患者如厕的党员,更有全程推着轮椅,在拥挤的候诊区为患者开辟"绿色通道"的暖心案例。志愿服务开展后,医院患者满意度直线拉升。不少老年患者发出共同的心声:“这样的陪伴太令我感动!这家医院的确是人民的医院!”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党员志愿者为就诊人员提供帮扶。(照日格图 摄)
患者反馈:"我母亲是失孤老人,每次来医院都很焦虑。这次有志愿者全程陪同,她明显放松了许多。这种服务真是太贴心了!"——患者家属
党建业务融合:打造服务提升双循环
这项志愿服务工作不仅提升了患者就医体验,更成为医院党建工作创新的重要载体。医院党委建立"日填报—周汇总—月调度"问题整改机制。在服务实践中,党员志愿者们主动收集患者意见,推动医院优化服务流程。根据反馈,医院新增了10余处自助售卖机,调整了医技预约规则,在窗口增设了老年患者优先通道,反馈信息化建设、自助设备建议,确保患者反馈24小时内响应。同时出台《志愿服务激励办法》,设立"服务之星"评选,将工作表现与评优评先挂钩,激发党员持久参与动力,实现服务流程可视化、质量可控化、考核可量化。
社会效应扩散:红色服务品牌持续擦亮
自服务开展以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的"红色导诊"模式已吸引多家兄弟单位前来考察学习。在内蒙古自治区卫健委的推动下,该模式有望在更多医疗机构推广,让党员志愿服务成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红色引擎"。医院还计划联合社区、养老机构建立"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将导诊关爱延伸至院前院后,构建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
媒体评价摘录:"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我是党员,我来陪您。’简单的一句话,既是开场白,也是服务品牌,实现了医患之间的双向奔赴”。
这场由党员引领的导诊服务革新,不仅重塑了传统就医模式,更彰显了公立医院的社会责任担当。当红色马甲成为门诊大厅最温暖的颜色,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深层内涵,让医者仁心在每一次导诊服务中传递延伸。未来,随着服务内涵的不断深化,这张红色服务网将覆盖更多群体,为健康内蒙古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陈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