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张珺 周尤
城市治理的很多工作要靠基层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和社区这个平台去落实,要厘清城市社区职责事项,继续推动资源下沉、完善服务设施,强化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提高社区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毫不放松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为基层干部干事创业创造良好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的重要讲话

巴南区花溪街道土桥正街社区新市集,大量市民正在赶集选购产品(摄于2025年3月27日)。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群众期盼的目光,变成了欣喜惊讶的眼神。”日前,江北区石马河街道来鹿寺社区党委副书记陈一菲说。
陈一菲所说的“群众期盼”,是社区“争”来的一条城市支线公交线路,全长不到5公里,沿途设10座微型公交车站,衔接了周边多个居民小区,串联起4所小学、2所中学和轨道交通环线玉带山站。它的突然出现,让沿线居民“欣喜惊讶”。
当前,重庆正加快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很多工作要靠基层党组织和社区落实。奋战在一线的基层干部们,是怎样做的?
关键词 便民服务
“争”来的支线公交线路
江北区石马河街道来鹿寺社区网格员王丽娜:
“满足居民群众的需求,是网格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背靠党组织,再难的事,我们也有信心、有力量去推进完成。”

“坐到轨道玉带山站,然后换乘这路公交,十几分钟就到家了!”3月24日上午11点,在江北区石马河街道凤凰湾纯水岸小区大门处,陈婆婆正乘坐一辆小型公交车,在宏运路南公交车站下车,拎着一大口袋“清明菜”准备回家做饭。
提起家门口这条公交线路,她喜笑颜开:“有了公交车,我们老年人出门方便了、活动空间大多了……”
这条公交线路叫3613路,原先没有,是靠石马河街道来鹿寺社区网格员王丽娜等人“争”来的。
一年前,王丽娜入户走访时,陆续接到不少居民反映:每天出门买菜、接送孩子,要步行10—20分钟才能坐上离家最近的公交车,很不方便。
她与居民进行了深入交谈。居民们说,小区里很多家庭虽然拥有私家车,但仍有大量老年人和中小学生需要乘公交车买菜、上学。
这个片区处在城市支路上,要专门开通公交线路,是个“大工程”。
但王丽娜和同事们商量好,决心推动这件事。她第一时间把居民的诉求反映给社区党委,再通过“141”基层智治平台提交到街道,石马河街道治理中心迅速分配任务,明确由街道治理中心交通巡逻岗牵头主办、综合执法岗协办、社区配合,需要街道以外力量支持的其他诉求,则提交给江北区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
“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在‘141’基层智治平台推动下,区交通局、交巡警支队、城市管理局和两江公交公司等单位立即派人开展‘马路办公’。”石马河街道治理中心综合指挥室负责人王鹰说。
“一般的公交车体积较大,而社区的支路较窄,怎么开得起公交线路?”“沿途没有足够的公共空间、如何找到合适的位置来设公交车站?”……
“我们建议公交公司选购一批小尺寸的公交车;社区和居民代表一起去看设站的位置,全力配合。”来鹿寺社区党委副书记陈一菲说,街道和社区积极做工作,“见招拆招”。
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车辆选购、线路确认、站台设置、运营管理等一系列工作相继完成。一个月后,3613路公交线路成功开行。
运行两个多月后,又有居民反映:家里有学生娃,如果坐7点的早班车,时间很紧。3613路的早班车能不能更早一点?经过协调,首班发车时间提前到了6点半。
“满足居民群众的需求,是网格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背靠党组织,再难的事,我们也有信心、有力量去推进完成。”王丽娜说。
关键词 集市治理
乱糟糟的土桥“赶场”变清爽了
巴南区花溪街道土桥正街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升俊:
“基层治理就像熬老卤,急火攻心要糊锅,文火慢炖才入味。”

3月27日,天还没亮透,巴南区花溪街道土桥正街新集市上,卤香四溢。
甘国碧在新集市C区第67号摊位卖卤菜。她在土桥卖卤菜快20年了,最近半年才从游摊变成固定摊。“以前,有时把摊摆在社区大门口,有时摆在人行道上或者公路边。”甘国碧回忆说。
曾经,像她一样的游摊在土桥有不少。面对上门来做工作的土桥正街社区党委书记李升俊,甘国碧当时就一句话:“我没钱交固定摊位租金,只能占道摆摊。”
土桥“赶场”由来已久,时间为逢1、4、7日,最热闹时曾聚集上千家商户和游摊走贩。
然而,随着摊户越来越多,因抢占摊位发生冲突的次数也逐年增长。土桥赶场天的集市秩序整治,迫在眉睫。
2011年、2018年,巴南区对土桥赶场天的集市秩序进行了两次集中整治,一段时间内有些效果,但很快就“反弹”了。“两次整治效果不理想。只堵不疏,就解决不了土桥赶场天的集市秩序问题。”李升俊以及街道、职能部门都在思考如何改变管理方式。
2024年6月,土桥赶场天的集市秩序第三次整治提上日程。
“每个赶场日大概有600多户商贩。”李升俊说,如何既解决治理痛点又满足民生所需,还兼顾商贩生计?街道和社区都明白,不管未来多难,党组织必须站出来。
“关键是我们必须给摊贩找到一个固定经营的位置,逐步引导他们规范经营。”李升俊介绍,处于集镇核心位置的小区内有一层闲置的商业用房,在街道社区与相关部门协调下,将其改建成农贸市场,并请来专业运营商负责管理。
大部分摊贩愿意搬进去,但有71户坚决不搬,因为专业运营商每月要收几百元的摊位管理费。于是,在近4个月时间里,李升俊带着10多名社区工作人员与商贩讲道理、算收益;又召开动员会,给大家宣传政策、算经济账——
室外摆摊每次交10元“卫生费”,摊位不固定,需要很早去占好位置;看似便宜实则天天提心吊胆,卫生条件也无法保障;市场摊位虽然月租450元,但位置固定、环境清爽,有水有电,生意也有保障。
账本上的数字、经营环境的反差,让甘国碧沉默了。
“我回去又想了很久。”甘国碧说,回想这20多年自己摆游摊,凌晨两三点就要起来占位置;夏天气温高,卤菜放室外容易坏;摊位不固定,老主顾经常找不到,影响了生意……
“李书记他们说得对,我决定搬了。”这次,甘国碧下了决心。
随后,在社区的主持下,71户商贩随机“抽签”选摊位,甘国碧选到了一个心仪的位置,“这一次,我感觉心定下来了。”
“基层治理就像熬老卤,急火攻心要糊锅,文火慢炖才入味。”3月27日,看着热热闹闹的集市,李升俊感慨地说。
关键词 基层减负
社区干部摆脱“文件山”
沙坪坝区陈家桥街道桥北社区党委书记刘春霞:
“当社区干部们从台账的‘淹没’中摆脱出来,就能焕发新的动力。”

3月28日上午8:40,沙坪坝区陈家桥街道桥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党委书记刘春霞的办公桌上,摆着几件办公用品和当日工作清单。
“刘书记,我们今天去哪里搞志愿活动?我把隔壁的张孃孃喊起一路,她们都想来参加。”居民张代富热情地和刘春霞打招呼。
刘春霞笑着说:“下午我们组织去捡白色垃圾,撕‘牛皮癣’,多喊点街坊邻居,活动完了我们还商量一下五一节的活动。”
“没得问题,我这就去跟大家说。”张代富一边往居民楼里走,一边忍不住念叨,“现在的社区,真和之前大不一样了。”
“大不一样”的原因,藏在那间少了很多文件盒的会议室里。回忆前几年,刘春霞笑称那是“被考核和接待支配的岁月”。
“社区每季度要迎接一次考核,年终还有一次大考核,每次都要花很长时间准备材料。”在刘春霞的记忆里,每到考核,“会议室就是战场”。4米长的桌子要被近15个板块的资料塞得满满当当,每个板块都要准备2到3个文件盒的资料,“要提前一周准备资料,才能保质保量按时迎检。”
迎检是个麻烦事,上门考核的检查组工作量也很大。
“我们就像被抽打的陀螺转个不停。检查那一周,基本没办法干其他事。”陈家桥街道党的建设办公室主任赵良妍说。考核时,街道把科室负责人组成检查组,依次检查所辖的8个社区,耗时一周左右。
转变出现在中央发出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若干规定之后,重庆积极探索推进对基层减考核、减牌子、减事项。
“原来考核社区和社区工作人员的指标体系有159项,现在已经缩减到78项。”赵良妍说,大量反映工作流程的佐证材料考核取消,直接考核效果。另外,原来每项工作要求上报两篇信息简报,现在也取消了。
除了考核指标,考核频次也由一年5次变成了一年1次。通过“141”基层智治体系,党建活动上传即生成电子台账,安全检查拍照也可直接保存到平台……“以前需要人工准备的资料现在都在系统里流转。”刘春霞说。另外,市内外学习交流很多也转到了线上。
这场减负行动,不仅腾出了办公桌的“物理空间”,更增强了基层治理的行动力。
“当干部们从台账的‘淹没’中摆脱出来,就能焕发新的动力。有更多时间去深入基层、倾听民意、解决问题,帮居民多办些实事……”刘春霞点开手机相册给记者翻看:居民的一张张笑脸,社区元宵节活动,新增的健身器材,公益讲座座无虚席……
“这才是幸福家园该有的样子。”刘春霞说。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供图)